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管委会精心指导下,全市各相关单位紧紧围绕“五年树标杆”目标,众志成城、驰而不息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两地一中心”战略目标向纵深推进,各项工作蹄疾步稳。
今年以来,我市获批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陶溪川入选第五批拟认定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单并公示完成,陶博城获评新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荣获第七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绿色工业园区等称号,陶文旅集团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获得2022年中国版权金奖管理奖,御窑博物馆被评2022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古陶瓷基因库进入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此外,我们还荣获全省首个国家节水型城市,上榜《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在深圳发布首批“景德镇制”官方认证产品。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向上对接实现突破性进展
一是重要会议成色十足。今年以来,首次在景德镇召开国家试验区建设现场交流会和调研座谈会2个部省级会议,省级层面2次召开国家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4次重要会议共研究部省级恳请事项15个,省级恳请事项22个,得到了有关部委和省直厅局的大力支持,窑址申遗上升到省级层面,协调增加了1亿元的专项经费,乐平水利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项目库。二是“上派下挂”成绩斐然。全面推进领导干部“上派下挂”双向锻炼渠道,截至11月底,共收集市公安局、市文旅局等19个单位上报优秀干部拟跟班学习人选25名。争取到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2名副司长到我市挂职,选派6名干部至公安部、财政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省驻京办跟班学习。三是“跑部进京”成效明显。创新“1+2+N”“跑部进京”工作机制,以国家试验区管委会为统领,市发改委和驻京办提供保障,发挥全市有关单位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推进政策争取。截至11月底,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文旅局等17家单位“跑部进京”落实工作131项,涉及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20余个国家部委、司局及行业组织。争取国家民航局同意将景德镇机场迁建调整为改扩建,民航华东局受理景德镇机场总体规划修编申请,批复调整规划建设用地59.91公顷,使用林地111.8972公顷等重点工作支持。
(二)重点项目实现稳步性推进
2023年安排国家试验区重点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12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8亿元。截至11月份完成年度投资197.8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5.17%,项目推进整体平稳有序。其中: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7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9.67亿元,已完成109.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1.48%;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3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8亿元,已完成63.2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7.64%;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8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4亿元,已完成25.0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7.21%。
(三)传承保护实现创造性转化
一是窑址保护有了新进展。以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申遗为龙头,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完成《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和《景德镇窑址——手工业制瓷“黄金时代”的见证》两套中英文版预评估申报书,并作为国际申遗规则调整后的第一份预评估申遗文本提交国际理事会。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出台《景德镇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优化了城市更新空间结构,落马桥遗址二次考古发掘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二是非遗保护有了新举措。国家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之青花瓷制作技艺数字化整体性采集工作进展顺利,完成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康入选“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入选名单。线下举办“非遗购物节”暨“江西非遗集市”进景区活动,线上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江西非遗购物节”景德镇直播专场,探索“非遗经济”新模式。三是理论研究有了新阐释。编纂出版《景德镇传统瓷艺述论稿》《御窑之下》《景德镇陶瓷简史》《景德镇陶瓷史话》《我的城,我的镇——景漂的故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读本》景德镇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专题成功上线。歌舞剧《唯我青白》正式立项,景德镇城市宣传片《这里是中国景德镇》亮相阿拉伯国家,签约电视剧《另一种蓝》《此生只有你》。
(四)陶瓷产业实现创新性发展
截至10月份,陶瓷工业总产值698.02亿元,同比增长29.75%;规上陶瓷产值224.35亿元,同比增长3.97%;税收8.53亿元,同比增长28.5%。
一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47个亿元以上陶瓷工业项目列入全市重大项目调度,项目总投资566.3亿元,全年预计实现投产项目39个,全面达产达标后将新增营业收入402.9亿元。培育规上陶瓷企业,截至10月份新增32家规模以上陶瓷企业,推荐25户陶瓷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4户陶瓷企业申报江西省创新型中小企业。二是先进陶瓷加速发展。全市先进陶瓷产业各项主要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至10月份,先进陶瓷产业总产值206.15亿元,同比增长124.34%;企业数量增长到170家,其中规上企业增长到55家;产业项目增长到75个,总投资636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3个,已投产46个,新引进锦石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投资过100亿。三是平台搭建稳步提升。昌南新区成功申报2023年度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共汇聚了1819家企业上平台(本市848家,其他32个产瓷区971家),陶瓷专家365人,技工人才154人,科研资源提供科研成果138个,入驻品牌632个,上架商品数超21197个,撮合交易金额达1126万元。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注册企业358家,标识注册数5554万,标识解析数10320万。四“景德镇制”纵深推进。《“景德镇制”管理条例》进入审查阶段,预计年底可以出台施行,正式启用“景德镇制”新标识,建设完成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正式发布《“景德镇”陶瓷技术要求陶瓷酒瓶》《“景德镇”陶瓷技术要求日用软质瓷》两个团体标准。
(五)文旅融合实现引领性变革
一是从做强文旅平台切入。陶溪川一二三期项目投入运营,创意集市、邑空间蓬勃发展,获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双创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陶文旅集团获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二是从发展“夜经济”落脚。大力推进“夜经济”,评选发布“夜珠山”精品线路及十大人气网红、十大特色网红打卡点,“夜珠山”成为全国、全省知名夜经济品牌,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推广并作典型发言,央视长达20分钟聚焦我市“夜经济”。 陶瓷电商蓬勃发展,直播基地年交易额50余亿元。三是从提高服务品质发力。拉动大众文旅消费,全面推动景德镇陶瓷文旅由“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规划设计41条精品旅游线路,包括陶醉瓷旅、陶瓷研学、非遗、博物馆、河湖文化、特色乡村、红色景点、入境文化主题等。截至10月,接待游客5897.74万人次,同比增长49.98%,比2019年增长11.66%;旅游总收入624.1亿元,同比增长95.32%,相比2019年恢复94.78%。
(六)人才建设实现战略性优化
一是强化政策带动。“手工制瓷减按3%征收增值税”,带动陶瓷产业税收同比增长46.2%,增值税同比增长23.3%,净增陶瓷市场主体4726户。在工程技术职称系列下直接设置陶瓷工程专业,授权组建陶瓷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陶瓷材料、陶瓷检测等领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二是强化自主培养。推荐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7人;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5人;推荐申报赣鄱俊才支持计划19人,成功入选9人,列全省第一;完成市级“3+1+X”产业人才认定431人次;高新区成功创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全市创建小微企业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载体63家;推荐申报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4人,推荐3位青年人才申报“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三是强化环境优化。推进人才政策优化升级集成,出台“3+1+X”产业人才发展实施办法,涵盖项目产业化支持、支持产业人才质量提升等12个方面,制定人才住房保障、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16项实施细则,形成融资担保、公积金等7个专项政策,制定促进“景漂”人才创新创业“20条举措”,出台市高层次人才和博士入住宾馆、出行便利等优惠政策,形成较为完备的“1+N”政策体系,在境外“景漂”集聚地设立专门服务站。
(七)交流交易实现国际性提升
一是塑造陶瓷对外交流新优势。重点举办2023战略传播论坛、2023国家试验区发展论坛,正式启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传播合作计划”。在柏林开展“景德镇陶瓷文化专题月”系列活动,在开罗举行中国故事之“埃及人眼中的中国:一带一路中埃陶瓷文化交融”讲座,在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开幕“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举办“瓷的旅程——2023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二是打造陶瓷文化发展新业态。举行2023年景德镇市“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暨“中荷博物馆对话”活动,以央视网直播基地为核心,策应省市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将推动陶瓷数字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头戏”,打造“央视网·瓷”数字文化产业基地,自2022年8月建成以来,合作标品文创公司67家,窑口442家,景漂创客工作室1051家,推出直播1286场,观看总人次1.5亿,带动基地整体产值约2亿元。三是锻造陶瓷对外贸易新引擎。陶博城国际交易中心10月17日正式开业运营,共招引13个国家20多个产瓷区595家企业(品牌)入驻。成功举办第20届瓷博会,线下观展48.19万人次,线上线下实现贸易交易额135.26亿元,同比增长12.7%,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60余项,带动文旅商贸消费突破51.3亿元,同比增长60.3%。四是构造陶瓷产品出口新路径。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截至10月份,跨境电商线上公共服务平台注册企业48家,完成跨境电商备案企业26家,平台订单海关放行和结关共计953.99万美元。实施市场贸易试点,截至目前,累计试点市场备案各类经营主体37家(不含生产企业),累计出口198票,出口额2117.19万美元。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在天猫、京东、抖音等9个平台开设12个店铺,线下开设珠海店、海外迪拜龙城店、迪拜mall店及景德镇陶博城店。截至9月,全市陶瓷网络零售额(测算值)102.37亿元,同比增长12.04%。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五年树标杆”目标,突出项目引领、完善要素集成、强化创新创造,推动国家试验区建设再树“新标杆”。
一是突出保护传承,激发文化大活力。统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修旧如旧”。重点推动以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为龙头的申遗工作,实施御窑厂遗址、湖田窑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工作;积极创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尽快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录工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编纂《景德镇陶瓷企业改制实录》,制定景德镇陶瓷中华老字号传承发展计划。
二是突出创新升级,推动产业大发展。以建设全国先进陶瓷材料中心为依托,打造氧化铝粉体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先进陶瓷粉体应用开发研究中心建设成果,积极推进中科泛半导体产业园等项目尽早建成投产;打造碳化硼生产基地,加快单晶硅棒及硅片制造项目等碳化硅项目建设,推动以晴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达产满产;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为抓手,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争取建立国际陶瓷工业设计中心,培育2—3个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产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创办国际一流的陶瓷创意设计大赛;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商标权)质押融资。
三是突出融合发展,打造瓷都大品牌。以建设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依托,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深度融合。推动陶阳里御窑景区创建5A景区,高岭·中国村茶文化旅游度假区和瑶里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陶博城研学交流中心省级研学基地;积极打造“千馆之城”,推动博物馆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夜珠山”高品质、全域化发展,打造全国夜间文旅消费样板地。
四是突出脑力加持,汇聚人才大智慧。发挥优势陶瓷教育资源,以艺术职业大学二期扩建、健康学院成立、航空职业学院筹建为抓手,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一流本科专业、“双高计划”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综合性大学的交流合作;加快陶瓷人才资源服务中心建设,实施领军人才和团队柔性引进计划,建立中国景德镇陶瓷海外人才同乡会。
五是突出交流交易,搭建交流新平台。推动“景德镇论坛”“走读中国”基地工作;全力打造一流的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大力发展陶瓷对外贸易和陶瓷文化交流。建设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立电子口岸信息凭条,提升陆路口岸管控能力;加速景德镇机场改扩建步伐,瞄准开通一类航空口岸为目标,推动景德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一带一路”节点及国内重点城市设立“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和体验营销中心,建立世界陶瓷城市联盟,推动景德镇列入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实地调研地。